Varidata 新聞資訊
知識庫 | 問答 | 最新技術 | IDC 行業新聞最新消息
Varidata 官方博客
數據中心廢熱再利用的創新模式
發布日期:2025-07-19

香港數據中心做為城市數位基礎設施的核心支柱,每日處理海量計算負載。然而,其運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熱,這一副產品長期以來被視為一大難題。本文深入探討此類廢熱再利用的創新模式,基於這些設施的實踐經驗,對數據中心廢熱進行再利用,不僅是永續發展的目標,更是值得探索的技術前沿。
重新定義熱回收的技術創新
先進技術正將數據運算產生的多餘熱量從問題轉化為資源。以下解析備受關注的前沿解決方案:
- 廢熱發電轉換技術:該技術運用熱電發電機和有機朗肯循環。當熱電材料接觸到來自伺服器機架的溫度梯度時,會通過塞貝克效應產生電能。有機朗肯循環利用低沸點流體驅動渦輪機,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進而轉化為電能。一項本地試驗顯示,15%的廢熱被轉化為現場電力,降低了對電網的依賴。
- 增強型熱泵系統:配備變制冷劑流量(VRF)系統的新一代熱泵,將性能係數(COP)提升至4.5以上。它們從冷卻迴路(30-40°C)捕獲低品位熱量,並將其升級至50-60°C,適用於多種應用場景。某此類設施將外部供暖需求降低了30%。
非傳統應用場景
除傳統用途外,計算設施產生的多餘熱量在香港獨特的城市環境中找到了新穎的應用方式:
- 都市農業整合:本地有限的土地資源推動了垂直農業的發展。通過絕緣管線輸送的來自數據運算的多餘熱量,將溫室溫度維持在22-28°C,非常適合葉菜類作物生長。一個試點計畫將九龍的一處設施與屋頂農場相結合,使供暖成本降低40%,作物產量提高25%。
- 區域供暖網路:在人口密集區域,改造現有管線以將這些中心的多餘熱量輸送至住宅和商業建築是可行的。熱交換器將熱能傳遞至區域迴路,提供熱水和空間供暖。在旺角的一項測試顯示,某設施80%的廢熱可滿足500多戶家庭的需求。
熱利用的協作生態系統
創新合作模式是擴大熱再利用規模的關鍵。本地數據設施正率先探索新的協作模式:
- 三方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涉及運營商、公用事業公司和城市規劃者。運營商提供熱量,公用事業公司負責分配,規劃者將其整合到城市基礎設施中。基於該模式的一項本地計畫每年減少12,000噸碳排放量。
- 熱即服務(HaaS):這些中心通過向附近設施提供熱服務,將多餘熱量貨幣化。定價基於熱輸出,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尖沙咀的一處設施採用HaaS後,年收入增長了8%。
挑戰與技術障礙
儘管取得了進展,在最大化熱再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障礙:
- 傳輸中的熱損失:長距離熱傳輸會損失15-20%的熱量。城市的緊湊性有所幫助,但絕緣管線使專案成本增加10-15%。
- 負載匹配問題:熱量輸出恆定,但需求波動。智慧存儲系統(如相變材料)可彌補缺口,但會增加複雜性。
案例研究:城市熱回收計畫
本地一家領先的數據中心部署了一套結合熱電發電機和區域供暖迴路的混合系統。主要成果如下:
- 2.3兆瓦廢熱轉化為350千瓦電力,為現場照明供電。
- 剩餘熱量供應給2,000多戶附近公寓,使其天然氣使用量減少40%。
- 投資回報率在4.2年內實現,比初始預測提前8個月。
未來趨勢:技術融合
新興趨勢預示著令人振奮的進展:
- 人工智慧優化的熱分配:機器學習演算法將預測需求並即時調整熱流,減少30%以上的損失。
- 混合能源電網:將多餘熱量與太陽能、風能整合,構建具有韌性的微電網,這對城市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
結論
數據中心廢熱再利用不再是一個小眾概念,而是一條可行的永續發展路徑。香港數據中心憑藉其獨特的城市環境,正證明創新、協作和技術整合能夠將挑戰轉化為機遇。隨著行業的發展,這些模式將為全球永續發展樹立標桿。擁抱數據中心廢熱再利用不僅對地球有益,在數位時代也是明智的商業選擇。